機構投資者較有分寸?
信報財經新聞
2007-02-07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上周在上海說有必要處理A、H股「同股不同價」,又說長遠而言,有必要進一步優化市場,更加規範地處理有關問題。陳焱真的希望唐司長詳細介紹有何拆解這情況的高見!
A、H「同股不同價」的問題並非今天才發生,事實上A股股價長期較H股高,不過近期A股炒得如火如荼,部分公司的A、H股差價開始愈走愈遠!要拆解這個A股計時炸彈談何容易,牽連中國整體財金政策,據說當年查史美倫在中國證監會便積極推動A、H股同步上市,希望令這問題「軟陸」,但至今A、H股差價問題仍然無法解決。今番唐英年在上海信口開河地說什麼「進一步優化市場,更加規範地處理有關問題」,除了內容空洞無物之外,實在有點越俎代庖的味道。
再看看同一場合香港證監會執行董事張灼華對同一問題的答案。儘管張女士試圖把A、H股的差價問題淡化,指出這是兩地市場力量分歧的結果,但她始終忍不住要另加註腳,說:「我跟內地的機構投資者談過,他們解釋,因H股市場絕大部分為機構投資者,而機構投資者對股票價值的衡量比較成熟、比較有分寸。所以,他們覺得,H股股價較合理。A股市場因為散戶多,散戶跟機構投資者的看法不一樣,兩個市場有價差並不出奇。」
身為監管機構,要關注的應該是市場運作機制,而不是評論哪一地哪一股價較為合理。假若港美、港英兩地上市的公司股價出現差價,張女士又會否跑出來說香港的股價較為合理?這根本就不合適!就如她自己指出:「市場就是市場,市場有其力量。」不同的市場或投資社群對衡量股價有不同的看法,並不稀奇。
其實說穿了,街頭智慧都會知道A股較H股貴的主因是投資者在A股這個封閉市場炒個不亦樂乎,就如內地的樓市一樣,大家炒得興起,中央調控不易成功,藥力輕重要得宜,這就是中國的狀態!張女士硬引述什麼機構投資者比較有分寸,根本一派胡言,機構投資者若真的有分寸,2000年又何來科網股熱潮?又何來科網泡沫爆破?
A、H股「同股不同價」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儘管香港自稱國際金融中心,但這些「有識」的財金官員並未能提供完善的解決方案,完全不會令人意外。不認識不要緊,沒有解決方案也不要緊,但不勒住自己的舌頭,高談闊論的亂說一通,卻有失身份。
chanfire.blogspot.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