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31, 2006

沃爾瑪文化岌岌可危

信報2006年8月30日



  全球經濟一體化,香港工人受害、美國工人受威脅、韓國農民朝不保夕……看,這些都是跨國企業加上全球化對工人階級的毒害!不過,其實全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跨國企業亦有可能「栽」在這劍上,例如近期沃爾瑪的傳統文化便一再受衝擊,最近期的是這個美國資本主義巨頭的瀋陽店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支部組織!

  在一體化的風潮下,相信其他跨國企業的文化都會不斷被改造!

  沃爾瑪1962年在美國阿肯色州開設首家零售店,1997年成為全美最大僱主,1999年更晉身全球最大私營部門僱主。沃爾瑪的經營策略包括大舉收購、依靠中國廉價產品、嚴格控制成本和強烈反工會立場。

  但是,踏入2006年,沃爾瑪可謂「禍不單行」。以業績計,這家全球最大零售商剛錄得十年來首次純利下跌;更嚴重的是,這些令人失望的數字反映集團的全球化策略明顯不成功。

  英國《報》上周四刊登Richard Adams一篇文章〈沃爾瑪就是太美帝,所以贏不了世界〉,在挖苦沃爾瑪之餘,又奚落《地球是平的》作者Thomas Friedman以至布殊政權及其一眾支持者。

  文中整理了沃爾瑪今年的敗筆:5月,集團宣布撤出南韓─公司最早進駐的外國市場之一;7月宣布準備撤出艱苦經營的德國市場。 

 然而,最惹筆者注目的,是沃爾瑪強烈反對工會的立場最近終於失守。

  過去為反對旗下超市員工成立工會,沃爾瑪曾索性關閉其加拿大Jonquire地區的超市,但今年7月卻先後容許中國分店及英國分店員工組織工會,意味沃爾瑪的「無工會政策」開始瓦解。

  中國沃爾瑪工會表面上是中華全國總工會多年努力的結果,但背後的力量是什,大家心中有數。連Richard Adams也為沃爾瑪「蓋棺定論」之際,原來沃爾瑪中國還有「安哥」情節:集團瀋陽店成立了第一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黨支部。儘管市場普遍認為這個共產黨組織形多於實,但沃爾瑪過去的強硬作風已經徹底崩潰。

  過去,勞工組織會說工人受全球一體化打壓,今天終於發現原來這個遊戲沒有最終的勝利者或失敗者,時勢造英雄,看你如何把握機遇!www.chanfire.blogspot.com

Monday, August 28, 2006

美國雞亂噬香港草根?

信報
2006年8月29日


  勞工團體日前公布4月份進行的調查,發現本港速食店薪金偏低,其中以肯德基最辛辣,平均時薪只有十五元七角,工會促請港府訂立最低工資,保障基層員工獲得合理待遇。或者有些人士已打算大聲疾呼痛斥美國雞亂噬香港草根,擾亂香港經濟,但是大家請先看看全球焦點美國聯儲局主席上周的演說,以及美國最大僱主沃爾瑪今年的發展,便會發現美國都為全球化問題頭痛,全球化不是簡單劃分受害人與剝削者可以概論。

  這個調查由李卓人領導的職工盟進行,而訂立最低工資一直是職工盟爭取的目標,所以職工盟自然希望借助這些反映勞工背後辛酸的數字,要求港府訂立最低工資。不過,其實有關調查只訪問了約一百名員工,數目太少,可靠性易受質疑。

  至於最低工資制,誠然,目前全球有超過八十個國家╱地區,包括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以及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發展中國家,都已實行最低工資制。以香港的情況而論,只有十數元時薪,月薪不足四千元,生活實在困苦。然而,訂立最低工資是否就有助改善這個情況?

  立法或許可確立一個「道德標準」,但是看看菲傭、印傭、泰傭市場,我更相信這些法例根本無法配合市場運作。

  這些草根「被迫」接受低廉工資的工作,是因為他們缺乏其他謀生技能,即缺乏競爭力;任誰都知道,對這些人來說,提升競爭力才是解決困局的終極出路。

  筆者的看法雖然並無新意,但高智慧如美國聯儲局主席貝南奇,亦提出同樣的見解:上周他發表的演說,令市場失望的地方是他並沒有提及任何利息走向的「貼士」,但是他卻從二千年前羅馬帝國帶來的經濟一體化開始說起,呼籲當前政客必須保障經濟轉型下,失業的員工可獲再培訓,讓他們也能享受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好處,而不是成為受害者,因而阻礙全球化的發展。

  美國早於1912年已推行最低工資制度,但在約一百年後的今天,同樣面對全球一體化的衝擊,與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一樣,提升工人的競爭力才是治本之道。當然,談何容易。香港再培訓局及其他受資助機構向公眾自我介紹時,請不要第一個資料便說提供了多少學額,而是說說有多少學生經過再培訓成功轉型;確立了目標,才能努力朝標杆直跑!www.chanfire.blogspot.com

Wednesday, August 23, 2006

中港電力得個「講」字

信報 2006年8月23日

除了女王的新衣,市場人士最感興趣的,相信是女電王李小琳何時真的能供電到香港。女王在去年初與創業板公司慧峰集團(8228)高調地成立中港電力,宣稱即將與中電(002)、港燈(006)爭一電之長短。不過,一年半後的今天,這個「大計」仍是「講中電力」—仍然在得個「講」字之中。

  李小琳掌管的中電國際持有中港電力50%股權,南方電網和慧峰分別持有35%和15%。慧峰集團由中華電力前總經理潘國濂控制。

  去年3月,中港電力供電大計消息曝光後,慧峰股價從不足二角,一度炒高至一元,近期在四角水平上落,期內累計升幅仍達一倍。

  過去一年半公司實質業務的進展如何?

  去年3月潘國濂趾高氣揚地向傳媒說:估計最早可於2005年底由內地供電來港,首先會向開拓高用電量客戶如九鐵及迪士尼樂園;2008年底可售電至香港普羅市民。事隔不久,有報章引述接近慧峰消息人士指公司正與地鐵(066)商討租用其電網,並言之鑿鑿報道每度電的定價,但其後地鐵公司馬上義正詞嚴的反駁,說並無任何商討。

  2005年過去了,供電計劃仍然只聞樓梯響。

  到了今年3月,李小琳重申仍有計劃向本港供電,只要3月底前獲港府批准,相信今年上半年內可向本港……的沙頭角區域供電。  不過,有報章馬上引述政府高層人士說,港府並未收到中港電力任何「商業計劃」,也沒有供電的申請,只有幾頁表達有興趣供電的函件。

  2006上半年又過去了,李小琳的宏願仍然落空。

  到了上周,中電國際副總裁王子超說,中港電力可在取得港府批准後三個月內向本港供電,他又揚言廣東省缺電情況可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解決,所以有餘電輸往香港出售。

  先說究竟廣東省的缺電問題是否可以在未來數月解決?香港的廠商最明白,簡直是癡人說夢話!(實情是香港的中電一直向廣東省出售電力)為何中央政府不作出反駁?缺電是國家政策未能配合經濟發展,哪一個官員會跑出來跟全世界說:不不不!未來五年中國都仍會嚴重缺電!

  穩定電力供應已成為每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命脈,筆者高度懷疑的中港電力供電計劃,支持港府應嚴格審批,筆者更建議中港電力應將其技術安排概略,如以哪種燃料發電、電廠的基本環保數據等公開,以一個高透明度的態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

Monday, August 21, 2006

女王的新衣

信報 2006年8月22日

上周中國電力(2380)公布業績,令部分記者們「神傷」的,是不能朝拜我們高雅的中國女電王李小琳和一睹她的高貴新衣裳。這位中國前總理李鵬的掌上明珠,來港時衣打扮必定博得傳媒不少的花絮報道─一身名貴的行政套裝以外,更惹人側目的,是滿身的珠光寶氣。

  香港不少女性高層行政人員都穿歐美名牌套裝,但當然無法與這位國產女電王的排場媲美,女電王頸上、手指上,都是比波子更大的珍珠,或是比指甲更大的綠寶石…。是的,筆者知道這是財經專欄,不是童話故事!就拿財經界人士相比,筆者個人認為除了電視廣播(511)的股東利孝和夫人出席無線台慶時的打扮,可以技術性擊倒女電王外,女電王的新衣實在是無與匹敵,難怪贏盡香港傳媒的歡心。

  在一片對新衣的讚美聲和名貴珠寶令人目眩神馳之際,筆者與不少記者一樣,都忘了新聞中最重要的why和how!可能今次女電王因事忙無法出席業績會,筆者終於突然醒過來想起發問這兩個問題!

  why?為何要穿戴得如此隆重?原來早於2004年已有記者觸及這個問題。在中國電力於2004年年底上市時,香港有傳媒報道,按照李小琳本人的說法,她自幼受祖母影響,閱讀了不少中國文化書籍,在出席重要活動時穿莊重,只是對場合的尊重。

  啊!原來這位女電王幼承庭訓!

  大抵李小琳也是活學活用的,該報道又說,女電王在中國電力上市期間接受媒體訪問時,都有化粧師隨身:「中場換衣補粉,對形象絕對一絲不苟。」

  不過,聘用這位化粧師的費用究竟由公司承擔,還是由李小琳自己付鈔,報道並沒有交代。

  至於how的問題—如何才可以擁有這些莊重得體、貴氣逼人的珠寶?筆者相信這才是讀者最關心的。可惜,暫時坊間提供的資料不多,也不是每個人都像女電王一樣家學淵源,深諳中國文化,大家(尤其女讀者)恐怕無法從中取經。

  唯一可知的,是這位中國電力首席執行官在2005年度的薪酬不升反跌,去年基本薪金加津貼及認股權,合共收取一百四十七萬元,即一個月收十二萬二千五百元,較2004年每月收十二萬八千五百元少。即使計及花紅,女電王去年全年都少收二十七萬元。www.chanfire.blogspot.com

Tuesday, August 15, 2006

小投資者真的要用腳投票?

信報 2006年8月16日

談起馬時亨,一直想向他反映一則約三個月前的外國新聞。事緣一個荷蘭投資者壓力團體VEB有意控訴喜力啤酒,要求喜力啤酒必須更改其股權架構。

VEB不滿喜力啤酒於2月公布的2005年成績表,並認為喜力的現行股權架構窒息了公司大量發新股進行收購合併的機會,令公司世界排名每下愈況,被生產Stella Artois及Beck’s等的Inbev及南非的SABMiller超越了。VEB要求喜力改制,且不排除向對方興訟。

VEB代表小投資者的勢力,而要說到「小投資者良心」,不可不提的是CALPERS。CALPERS是全美最大的退休金,掌管加州上百萬僱員的退休金。CALPERS戰績輝煌,因不滿通用汽車及IBM的表現,先後成功踢走兩家公司的管理要員。2004年2月,CALPERS將戰線開展至只持有不足1%股權的皇家荷蘭蜆殼石油公司,只短短七個月的「抗爭」,CALPERS已成功踢走對方的主席,並將皇家荷蘭蜆殼石油七十六年歷史的管理架構推倒。

說了這麼多,為何上述種種事件跟馬時亨有關?大家可能忘記了,才在3月初,馬時亨在立法會一個會議上評論有關盈科保險(065)疏忽誇大盈利一事時說,投資者如對個別上市公司失去信心,可拋售公司股票以示不滿。

這位統領香港金融市場的高官告訴小投資者可用腳投票,不過筆者則建議馬局長與各讀者用眼觀世界,從中學習!

不過,近期馬局長正忙於推銷銷售稅,當然未必有空了解世界動向。談起銷售稅,不少香港人都認為,以曾特首如此懂得民意的政客,根本不會推出銷售稅,尤其選舉年臨近!不過,推出了銷售稅諮詢文件其實好處也不少,既可令下一屆特首選舉對手唐英年為一個無民意支持的方案手忙腳亂,又可一箭雙鵰地對付親疏有別的政黨:令那些「不愛國、不愛港」的泛民主派疲於奔命,沒空對付其他政策;令那些保皇黨可以高調向選民交代成功反對政府推出銷售稅,看!連自由黨都可以有機會在傳媒面前做秀!銷售稅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政治產物,馬時亨亦自然要大力推動!

難辭其咎

信報 2006年8月15日

上周再有第三間證券行「爆煲」,而且負責人承認犯法行為可能已長達八年!但從我們的馬局長及證監會的反應看來,他們仍在發白日夢。八年來捉不到賊,說什麼也難辭其咎!口口聲聲推說是個別人士操守有問題,根本是本未倒置,聰明的監管機構,快點趁勢落實各種保障散戶的措施吧!

5月27日,馬時亨首評出事的鴻運證券事件:「因為這是涉及操守的關係,不是涉及監管的問題。因為無論監管機構有多嚴,我們的監管是非常嚴的。但是因為涉及操守的問題,我看這只是個別事件……。」

第二家證券行大發證券出事。7月19日馬局長說:「大發證券事件是證監會在巡查時發現的,換句話說在監管制度方面我們覺得沒有問題。這是涉及個別證券行的操守問題,在這方面我認為是個別事件……。」

好了,到了上周,第三間證券行永業出事,而更嚴重的,是永業負責人葉國基供稱自己在1998年已開始挪用客戶資產。  證監會發言人被傳媒追問何以八年來一直未發現問題,答道:由於公司負責人保存的偽造結單副本並非公司紀錄,證監會未能識別任何虛假及不尋常的情況,也未收過客戶發現結單曾遭改動的投訴。這位發言人又呼籲客戶收到結單尤其傳真及影印本,要留意有否被改動過,如懷疑是偽造文件,應向證監會投訴。

真的是非常官腔的呼籲!唉……金融監管機構近年屢被華資(尤其小型經紀行)營造出來的政治壓力牽制,如今面對華資小型證券行爆煲事件,應快點趁勢反攻,落實各種保障散戶的措施,如推動強制性中央結算戶口(但要先減低收費及提高效率),加強證券行速動資金的要求等。

承接8月1日專欄,永樂家電(503)昨天終於公布業績,中期純利大跌近九成至只有一千五百萬元;以此推算,則國美電器(493)早前提出的收購建議,是以市盈率176倍進行,如此天價收購,引發國美股價昨天午後一度急挫。

Monday, August 14, 2006

中電兩招必殺著推股價

信報 2006年8月9日

昨天以憤世嫉俗的「熱血青年」身份慷慨陳詞之後,今天重回金融圈,談談中電(002)及港燈(006)兩位「苦主」的投資前景。

中電的股價在2002年開始起飛,從三十元的水平,一直攀升至四十五元的高位,以一年半的時間升幅約50%,成績有所交代,而且還沒有計算派息在內,市場歸功於投資銀行出身的行政總裁包立賢。

不過,踏入2005年至今,中電的股價一直只能在四十五元水平橫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市場擔心中電在2008年後的利潤將受削。中電與港府訂立的「利潤管制協議」將在2008年屆滿,市場普遍預期中電的准許回報率將由現行相當於資產淨值的13.5%,下降至約10%或更低水平。

其實,中電的准許回報率被削可說是「既成的事實」,市場對比應已作出消化,問題只在幅度。Buy at bad news,當兩電落實新的「利潤管制協議」,相信就是中電股價突破悶局之時。

市場人士可能鮮有注意,其實中電早已部署兩招股價必殺著:
  第一:推出逾一百億元的回購或派息計劃。其實早於2002年,中電已為此作部署,將從購回中信泰富(267)持有中電股份所出現的股本溢價一百零一億元,撥入中電可供分派儲備,作出了此賬目上的安排,中電隨時可推出逾一百億元股份回購或派發特別股息的安排,情況一如當年的中華煤氣(003)。
  第二:推出大型地產項目,重建中電亞皆老街總部。中電早在2001年底已獲城規會批准,可以把亞皆老街總部改建成逾四十層高的商業大廈。

港燈方面,如中電一樣,受利潤管制協議前景不明朗影響,公司股價過去兩年乏善足陳,只在三十五元至四十元上落爭持。不過,港燈亦早已在澳洲市場作出部署。港燈連同母公司長江基建(1038)過去不斷收購澳州的電網公司,它們的利潤非常穩定,長建執行董事甘慶林便曾向傳媒解釋,這些業務的利潤在於賺取息差差價(公司的穩定收入扣除借貸成本)。

市場亦屢屢傳出,長建及港燈有意分拆電網公司上市,如果消息落實,對於港燈的股價將有一定支持。

當然,長遠而言,兩電的表現仍取決於公司的核心業務發展,而非曇花一現的花招。不過,隨著美國加州、意大利、紐約等世界級大都會供電系統紛紛出現問題,筆者相信香港人會愈來愈明白供電的最重要原則是「穩定壓倒一切」。 二之二

「熄燈行動」掩耳盜鈴

信報 2006年8月8日

自稱環保的團體呼籲,今天晚上大家參與「熄燈行動」,表達對本港空氣質素惡化的不滿。不過,究竟我們的燈是熄給誰看?政府?city’s largest polluter, CLP?港燈(006)?這些口號式的行動,表面看當然是正義無比,然而本質上卻是掩耳盜鈴。策劃是次熄燈行動、處處針對中電(002)的綠色和平,根本沒有將市民導向解決問題的方向,只是在欺哄香港人。

香港的空氣質素急速惡化是不爭的事實,問題根源在哪裏?綠色和平香港支部不斷對中電施壓,並以city’s largest polluter標籤,要求中電發展綠色能源。誠然,中電是本港最大的空氣污染者,要求中電改善其排污情況好像義不容辭,然而,不少香港人都深深明白,本地空氣污染的問題根源不在香港,而是鄰近的珠三角。

以街頭智慧來說,君不見在五一假期時,香港天朗氣清,頭上污雲一掃而空。然而,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隨五一假期過去,珠三角工廠復工,再加上南風盛吹,香港的空氣質素又會回復舊觀。

科學一點說,根據環保署2002年委託特別顧問公司連同廣東省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站、廣州市環境科學保護研究所作出的報告:《珠江三角州空氣質素研究》,以及《香港的空氣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庫》的資料,清楚列明中電佔區內二氧化硫4%;氧化氮4%;懸浮粒子少於1%。  

說了這麼多,不外想證明一點:要解決香港的空氣質素問題,在香港叫得力竭聲嘶也沒有用,因為問題的核心根本不在這片小土地,而是我們的腹地珠三角。但是,在政治敏感的前提下,香港政府絕對不會站出來指責珠三角政府沒有好好規管當地的空氣,以致任何污染物的排放都嚴重超標;至於「代罪羔羊」中電,或者較低調的港燈,它們都和黑社會一樣奉行「以和為貴」,當然不願跟中方理論。

其實,在全世界都以激進見稱的NGO「綠色和平」最有條件去認真呼籲各界針對問題的核心,要求港商、珠三角政府落實執行國際排污要求,然而令筆者大失所望的,是綠色和平完全沒有承擔,反而與嘩眾取寵的政客無異,只懂將輿論、市民的怨氣指向中電和港燈,但是,就算這兩間香港電力公司完全不排放任何污染物,難道香港的空氣污染就會立即改善?
二之一

國美或惹外資垂青

信報 2006年8月2日

國美電器(493)宣布全購永樂家電(503),備受好評;然而,就算完成收購,中國的家電市場仍非常分散,經營環境依然艱辛。筆者以為國美的價值並不在於其自然增長,而是其被外資收購的「潛力」。

國美的收購方案公布後,不少大型證券行都說看好這宗交易,因有助改善惡性競爭的市場環境;更重要的是,銷售額急增大大提高國美跟供應商議價的能力。國美收購永樂後,以分店數目計,在上市公司內約五百間,計及國美母公司所持的約二百間,總數逾六百間,較第二位蘇寧電器多出約一倍。

中國家電零售市場增長之速,潛力之大,確實令不少投資者趨之若鶩,外資更是垂涎三尺。根據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內地家電與電子消費品的零售額由2000年的二千九百六十九億元(人民幣.下同),攀升至2004年的五千一百八十四億元,年複合增長率15%;該中心並預測,家電與電子消費品的零售市場將持續穩定增長,年度銷售額預計至2009年將達到八千八百六十二億元。

在快速增長的同時,市場滲透率仍然低企,反映增長率的持續性。以彩電為例,在2003年,每一百戶中國家庭擁有一百三十一台彩電;反觀成熟的市場如日本,同年每一百戶擁有二百三十八台。

上述數字看起來確實為今次國美收購永樂帶來先聲奪人的效果,但每個硬幣都有兩邊。從另一角度看,其實縱使國美收購永樂後能穩佔其一哥地位,但實情是國美、蘇寧、永樂、大中這些巨頭的銷售業績加起來,也佔不到全國家電零售市場的20%;就算收購後,國美集團的分店數目在全國的市場佔有率仍然不足10%。

中國的家電零售市場高度分散,以投資銀行的方程式來說,就是國美的增長空間極強;然而,從現實環境來說,沒有壓倒性的佔有率,國美的經營仍然艱辛,尤其國美及永樂本身的財務狀況並不理想。

永樂去年度每方米加權平均收入下跌36%,主要是業內競爭激烈所致;國美方面,受到新店前期投資龐大及業務未成熟拖累,今年第一季每方米銷售收入下滑28%。

所以,筆者以為國美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被外資收購以前,在急流中站穩陣腳。
二之二

國美吞永樂暗渡陳倉?

信報 2006年8月1日


內地最大電器零售商國美電器(493)早前提出一個近五十三億元的收購計劃,擬以股份加現金的代價,全面收購競爭對手永樂家電(503),坊間報道為「強強結合」,國美與永樂的股價雙雙急升。不過,永樂除了分店數目在國內排名較高(實際數字算不上多),公司在通告已表明對上半年業績殊不樂觀,會否甫上市便見紅仍有待觀察,所謂「強強結合」,實在言之過早。
  
國美提出的作價相當於以每股二元二角三點五四仙收購永樂,較永樂停牌前有百分之九溢價,與永樂去年十月上市價二元二角五仙差不多,但遠低於今年四月約四元的高位。
  
有部分坊間人士對永樂創辦人兼主要股東陳曉以「賤價」出售其心血結晶感到不解。當然,從上述股價看,國美所提的收購價並不吸引;然而,以投資市場最常用的市盈率看,收購價又是否吸引呢?筆者於是翻看各大報章報道,卻發現鮮有提及,唯有到港交所的網站查看有關通告,可惜,全份通告都沒有提及收購市盈率,連歷史性市盈率亦隻字未提!

為何會出現這罕見現象?從通告中一段不起眼的文字,大家或可看出端倪:
  「於二○○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刊發的永樂業績公告
  永樂董事謹此提述於二○○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刊發的永樂截至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全年業績公告內,內容有關永樂於二○○六年上半年度的利潤可能低於二○○五年同期的聲明。由於在二○○六年四月二十一日業績公告內所述的聲明乃於約三個月前作出,且考慮到由於永樂在華北和華南地區新開店舖加上同業其他公司的價格競爭激烈,導致成本增加及表現未如理想,永樂董事謹此指出,上述聲明已過時,故不能反映永樂目前的財務狀況。待刊發截至永樂二○○六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期間的中期業績時,投資者決定永樂股份的投資時,敬請加倍審慎行事。」

一份四月發出的通告,說「二○○六年上半年度的利潤可能低於二○○五年同期」,才三個多月後便已被指「過時」,永樂的財務狀況如何,投資者應心中有數!筆者不排除永樂在上市不足一年已迅速由盈轉虧,公司表示擬於八月十五日前公布業績,屆時自有分曉。  無論筆者是否不幸言中,永樂業績在上市後急速變壞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今次收購方案,與其說是國美「執平貨」,倒不如說是永樂的保薦人─摩根士丹利及嘉誠亞洲先發制人(是次收購永樂的財務顧問正是嘉誠亞洲),在永樂公布一個可能受到千夫所指的業績前,為永樂的小股東急謀退路。
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