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9, 2006

正視通告分類

20 Dec 2006
信報財經新聞

  新創建(659)於12月15日晚上發出一則通告,在聯交所網頁上看「最新上市公司公告」一欄,只是寫著「公告」,不易惹來特別注意。但是,在電腦上一按入此通告,馬上會發現原來這是一項「澄清公布」,因為公司早前把股息資料寫多了。這麼重要的澄清,在聯交所的網頁上卻只以「公告」分類,事件再次反映聯交所(或者包括上市公司)只是僵化地按本子辦事!任何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只要簡單地在標題註明「澄清」,甚至「澄清股息」便可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但我們精明的聯交所連這些common sense都不懂應用。

  12月15日當天的通告共有五十多則,其中只以「公告」二字抬頭的約佔一半;在芸芸通告中,即使是重要的澄清也引人注目。不過,翻看12月15日寫著「公告」約二十多則通告,卻發現原來當天涉及澄清資料的通告,起碼有三則,包括較重要的新創建澄清股息,美蘭機場(357),以及馬鋼(323)的股東大會資料澄清。

  新創建在澄清通告中指出,「由於人為無心之錯失,中文版公布所載公式呈列之末期股息金額被誤列為零點二四港元,正確金額應為零點二港元。英文版公布所示之末期股息金額乃正確無誤。」零點○四港元不是很大的金額,但比起原定的零點二港元,已多出20%。

  美蘭機場的澄清通告內容是很清楚的:「董事會亦在此就2006年12月13日刊登之通函及股東大會通告(特別股東大會)中附注(D)關於公司暫停過戶時間作出澄清。本公司正確的暫停過戶時間是自2007年1月5日(星期五)起,而不是自2006年1月5日(星期五)起」。

  但是,說到馬鋼,則是讓人看得一頭霧水:「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本公司)謹此作出澄清,本公司將於2007年2月1日(星期四)舉行2007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2006年12月29日(星期五)至2007年2月1日(星期四)(首尾兩天包括在內)將暫停辦理本公司H股股份過戶手續。」看完了一大段文字,也不知道首則通告錯在哪裏,公司要澄清什麼!

  其實澄清通告最重要的是一、原本內容;二、錯在何處;三、澄清資料。從美蘭機場及馬鋼的例子,可見聯交所審理澄清通告的不一致性;而盈科保險(065)今年初的例子,更令筆者感到聯交所處理澄清通告經常掉以輕心。盈保於今年1月發表通告表示錯報業績,把虧損的業務錯報為盈利;但是,有關通告在聯交所網頁上的標題,亦只是「公告及恢復股份買賣」,完全不能反映通告的重要性!

  通告雖為法律文件,但出錯亦常有發生,最重要的是公司在出錯後如何處理、小股民是否可盡快獲得知會。

  香港的通告水平,最為市場詬病的,是上市公司的通告根本艱澀難懂,除了律師看得明(筆者懷疑有時甚至連律師也看不懂),所有中文水平正常的人都不會解得通。儘管證監會及聯交所常說要落實通告簡明化、平民化,但情況仍差強人意。

  上述所舉澄清通告例子,則是另一層次的問題,通告讓人看明白了,卻沒有足夠的提示令小股民知所行止。未來上市公司毋須硬性規定在報章刊登通告,更多股民將依賴聯交所網上通告,有關當局實在應認真把通告分類,並盡量確保小股民能掌握通告的重要性。 chanfire.blogspot.com

謠言止於智者?

信報財經新聞
2006-12-19

  上周五和黃(013)股價大升大跌,全拜英國網站評論員Guy J. Kewney所賜。姑勿論是否有人刻意散播假消息,大型企業受謠言在互聯網等新媒體發放帶來莫大「破壞力」之苦,外國例子早已俯拾皆是,這個「潮流」終於吹到香港。本港上市公司曾被「教育」應什麼事都以不予置評作回應,但這明顯是不合時宜的做法。筆者建議公司設專欄回應謠言,這才令市場獲得最大的透明度,最能保障小投資者權益。

  香港傳媒已在廣泛討論Kewney事件的始末,不贅,但筆者想先說一宗花絮輕鬆一下。Kewney這位鬍鬚白漢子今年5月已在英國傳媒面前「轟轟烈烈」地當了一次主角,令社會關注媒體報道可信性的問題。

  事緣他要到BBC接受訪問,但BBC竟把一位到該公司求職的黑人誤認作Kewney;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位「黑人Kewney」的訪問竟直播「出了街」!笑話百出!連維基百科都可查到這位黑人實為Guy Goma。有關這宗鬧劇的資料可參看以下網址:

http://www.newswireless.net/index.cfm/article/2708

http://en.wikipedia.org/wiki/Guy_Goma

http://news.bbc.co.uk/1/hi/entertainment/4774429.stm

  回說股票市場,金融界一向謠言滿天飛,見怪不怪。不過,以港股而論,電訊股受謠言影響,股價大幅波動,則似乎是最常見的情況。例如早年中移動(941)常傳出謠言;當年電盈(008)與網通(906)洽談出售股權,亦曾不斷誤傳交易告吹。

  面對謠言引起的波動,小投資者可說避無可避,只能期望「涉案」公司盡快作出澄清,令股價重納正軌。在和黃事件中,各方反應仍算快,始作俑者Kewney更已打倒昨日的我,消息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總算告一段落。

  事實上,外國公司亦經常受謠言影響,例如上周曾談論的星巴克。讀者登上星巴克的網頁,便會發現這家國際企業面對的傳言五花八門,時而把公司與愛爾蘭共和軍拉扯在一起,時而說公司不支持美軍。星巴克最新近面對的公關難題,是被指控不支持埃塞俄比亞加入「公平貿易」咖啡產地行列。

  面對謠言,星巴克的處理手法是自設專欄回應(rumor response)。反觀香港公司,面對同樣情況最常見的應對是:「我們不會就市場傳聞作出評論。」愚笨的香港監管機構過去亦曾建議本地上市公司對任何事都三緘其口,不作評論。

  然而,在今天資訊爆炸的社會,香港公司採用的這種手法已明顯落後於形勢,不合時宜。一千次謊言會變成事實,而在互聯網、手機短訊這些資訊傳播平台,要出現一千次謊言實在輕而易舉。

  筆者建議香港的上市公司參考星巴克的做法,在公司網頁除了正式新聞稿一欄,還應加入「對於謠言的回應」專欄,儘管這也是被動式回應(但有誰可以主動撲滅世上所有謠言呢?),但總比坐以待斃正面得多,而且對提高公司透明度和金融市場正確訊息流通都有好處,最終對公司及投資者都可帶來裨益。

  再說遠一點,不論在財經或其他方面,香港政府一直迴避(或說不懂、不知應否)監管新媒體,這種鴕鳥政策是時候改變,應主動成立委員會討論網上世界的監管處理手法。

  舉一個非財經的例子:香港團體要公開籌款,須先獲社會福利署批准,然而,有關條例定立時,這個世界還未有互聯網,故此便出現在互聯網募捐的漏洞。chanfire.blogspot.com

Tuesday, December 12, 2006

糊塗賬

信報財經新聞
2006-12-13

  花旗集團近期發表報告,唱好股價低迷的北青傳媒(1000 ),但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卻給花旗來個當頭棒喝,12月7日申報今年第四度減持。

  GIC的舉動觸發筆者細閱北青傳媒12月4日發出的通知,不看猶可,細看之下,筆者馬上加入GIC的陣營,呼籲投資者不要沾手北青傳媒。  

北青傳媒股價近期於八元至九元水平徘徊,貼近歷史低位。公司於月初發出的通告,標題是「持續關連交易」。這標題一向悶人,而且容易令人墮入慣性陷阱,以為內容了無新意,公司只是循例作出定期公布。然而,今次北青傳媒的所謂「持續關連交易」,原來是更改持續關連交易的作價,對公司日後發展大有影響。

  先說北青傳媒的運作。公司全權代理北京第二大報章《北京青年報》的廣告,北青傳媒獲得所有廣告收入,然後再分攤這筆金額的16.5%予《北京青年報》,而這筆費用是定有上限的。

  2004、05年及今年上半年,按16.5%計算費用,北青傳媒向《北京青年報》分別支付一億三千八百萬元(人民幣.下同)、接近一億元及四千萬元。

  2007年起計未來三年,按照16.5%的費用計算上限,北青傳媒原應向《北京青年報》分別支付上限一億二千七百萬元、一億四千五百萬元及一億四千五百萬元。

  不過,在12月4日刊登的通告中,北青傳媒表示已與《北京青年報》重新定立上限協議,做法是:「本公司相信以2004年之水平作為釐定截至2009年12月31日止三年年度上限之起始點,以及2007至08年上調約15 %乃屬恰當。」

  究竟新上限的金額是多少呢?北青傳媒竟沒有列明!(更離譜的是聯交所竟然再次容許公司不清楚列明如此重要的數據!)但是,將公司的通告翻來覆去地看,可推算2007年起三年新上限分別是一億三千八百萬元、一億五千八百萬元及一億五千八百萬元。

  換言之,公司未來三年每年的有關支出可能增逾一千萬元。

  然而,整份通告並無誠意向投資者清楚交代上述情況,反而列出一堆又一堆複雜難明的資料,只求含混過關。

  再看通告內另一筆糊塗賬─北青傳媒跟其他廣告公司攤分的收入。

  北青傳媒以大房東的形式,容許其他廣告公司作二房東銷售《北京青年報》廣告,其中三個二房東為今日陽光、歌華陽光,以及北青廣告。

  通告指出,今日陽光2005年向北青傳媒支付的銷售費急跌至十萬元。歌華陽光同期向北青傳媒支付銷售費八百零四萬元。北青廣告2005年的廣告額為二千三百六十一萬元。

  2005年北青傳媒從上述三家公司獲得的收入是多少?通告沒有提及,投資者只可自行估計,推測就是三家公司列載的數字總和,即三千一百七十五萬元。

  未來表現呢?通告籠統的說,2007年起未來三年,「根據今日陽光廣告協議、歌華陽光廣告協議及北青廣告協議進行的交易建議年度上限分別為人民幣二千八百萬元、人民幣三千一百萬元及人民幣三千二百一十萬元」。

  究竟2005年三千一百七十五萬元,是否可與2007年二千八百萬元等數字作出比較,筆者不得而知!若答案是肯定的話,則顯示北青傳媒預期從這三間公司而來的收入將下降;若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麼可以比較的數字在哪裏?為何公司沒有提供?何以聯交所不要求公司清楚說明? 

 這種向投資者交代後反而令人感到更加混亂的公司,自然是不沾手為佳。chanfire.blogspot.com

創業夢

12 December 2006
信報

  朋友不太喜歡喝咖啡,但周末仍專程趕到內地一所大學,為的是一睹星巴克主席霍華德.舒爾茨的風采,這名咖啡大王在大學舉行一場演講會。舒爾茨是另一個典型的美國夢:白手興家,短短二十年便從平民苦幹至今天成為翻雲覆雨的國際大亨。朋友回來後帶點慨嘆的說,美國、中國近年都不斷湧現新一代億萬富翁,但是反觀過去近二十年香港似乎不見後浪推前浪,新一代的富豪都是世襲,香港人的企業家精神是否已盪然無存?

  舒爾茨今次的講題是〈企業社會責任—星巴克的故事〉(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Starbucks’ Story)。這題目由他來主講,實在適合不過。

  先說說舒爾茨的魅力。他來自一個爸爸當貨車司機,手停口停的家庭,因打美式足球了得才獲獎學金念大學;畢業後終獲得高薪厚職,但因著一個咖啡夢,他放棄穩定的、平步青雲的人生,加入當時只經營咖啡豆業務的小公司星巴克;確認了咖啡零售業務的方向,一度離開星巴克自行創業,最後善意收購星巴克並將之發揚光大至國際企業。

  但除了這些白手興家的經典故事,舒爾茨最大的特點是他倡導的企業責任:從收購星巴克開始,即當星巴克仍然只是一家小型企業之時,他已推行對僱員極細心全面的醫療保障:堅持為所有每周工作二十小時以上的員工發放全面健康保險,包括給未婚伴侶的保險,這在當時、甚至現在的美國仍是難能可貴的。他還提出了職工優先認購股權計劃。這些措施提高了員工的忠誠度,並帶來極低的員工離職率。

  當然,上述兩點之所以令人趨之若鶩,是因為堅持推行這些似乎與盈利能力背道而馳的政策後,星巴克仍能成功發展,盈利、股價都沒有讓華爾街失望,要不然一家公司不論背上多少企業責任,相信都無法獲得媒體或公眾垂青。

  星巴克1992年在納斯特市場上市,當時每股十七美元,星巴克上周五的收市價為三十六點四二美元,升值一倍多;目前公司市值已達二百七十五億四千萬美元,足跡遍及世界三十七個地域,全球設有近九千家咖啡店。

  霍華德.舒爾茨如何發展星巴克的故事非常有趣,筆者建議大家可看看他自傳式故事:《Pour Your Heart Into It》,中譯本《咖啡王國傳奇》(台灣將其名字譯為霍華蕭茲)。這書記述舒爾茨如何實踐他的夢想,可讀性甚高,適合任何人,尤其創業人士。希望看畢此書,可「重燃」香港人的企業家精神!

  舒爾茨本人發蹟史當然有趣,二十年便將公司發展得有聲有色。反觀同期的香港,過去二十年出了哪些成功商人?再想想過去十年香港比較具吸引力的IPO,有哪些可以代表香港人的創業夢?香港的霍華德.舒爾茨在哪裏?

  另外,多謝讀者回應早前文章提供越南灰姑娘,筆者未有時間進行資料蒐集,不在本欄介紹了,讀者有興趣可到筆者的blog看。 chanfire.blogspot.com

Wednesday, December 06, 2006

百江交易的三大疑問

信報財經新聞
2006-12-06

 中華煤氣(003)周一將中國業務借殼上市。公司宣布出售旗下十個中國項目股權予百江燃氣(1083),從而晉身百江燃氣最大股東地位,交易作價約三十二億元。

  一眾投資者最想知的自然是交易後百江的身價如何,股價可否再上升,然而,買方賣方都沒有提供擬出售資產的財務狀況(會否有分析員「聰明地」成功預測不得而知),所以百江復牌後股價其實是無數可依,投資者尤其散戶只可憑感覺!

  筆者與一眾散戶一樣,無緣出席公司舉行的記者會,執筆之時本港報章的相關報道又未出籠,筆者從最正途:公司發出的通告了解這買賣,卻對這宗交易產生數項疑問。

  一如筆者在此專欄的第一篇文章所言,凡有收購活動,投資者最關注的其中一欄是交易作價市盈率,這是判斷交易作價是否合理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但今次交易公布卻沒有提供有關資料。其實根據《上市規則》,煤氣公司所出售資產的財務表現是應該公布的,不過,有關方面今次卻獲得聯交所豁免作出即時公布,反而可以留待公司寄發股東通函時才刊登有關資產的財務資料。

  獲豁免的原因,是擬收購項目的「資產淨值和應佔純利均為未經審核和未經公布的數字」,「這將構成《收購守則》規則十所界定的盈利預測,須由核數師或財務顧問報告」,「如要待取得有關報告才發出本公告,將會對百江、威華達和香港中華煤氣帶來額外負擔。」

  誠然上市公司公布的數字應準確,經審核的為理想,然而,其實有關資產過去亦為煤氣公司旗下資產,煤氣公司的賬目本身已有審核,就算煤氣公司可能因出售資產而曾經重組,但是這些公司的營運數字應該不會無的放矢,如果「經審核」及「投資者有數可依」兩個只能活一個,筆者選擇後者,不過當然有關賬目要清楚列明是「未經審核」的財務狀況。

  疑問二,究竟煤氣公司是否將手上所有中國項目注入百江?交易後煤氣公司會否仍持有其他中國項目呢?筆者在通告內找不到答案;翻看煤氣公司的網頁,不能肯定;再查看即時財經新聞網站,謎底仍無法解開。筆者只能自己推測,以策略布局推測煤氣公司應仍持有部分其他項目,因此舉可讓百江的注資概念保持新鮮。

  疑問三,煤氣公司有否作出不競爭承諾?還是日後會兩條腿走路,一邊發展百江,一邊自行繼續發展煤氣公司的中國業務?這點通告亦同樣沒有提供答案。然而,網站報道指煤氣公司常務董事陳永堅在記者會上說,公司兩年內都不會有內地燃氣項目分拆上市,亦暫時不會考慮收購其他內地燃氣項目,煤氣公司日後可透過百江這個平台投資內地燃氣項目。

  但這說法並未完全解答疑問三,兩年後煤氣公司的部署是什麼?會否與百江直接競爭?這些問題投資者仍要繼續關注。

  筆者以為疑問一涉及的是百江短期的股價表現;疑問二及三則影響百江的長遠發展,這些買賣問題各方其實應收錄於法定文件—通告—之內,讓投資者能更清地了解今次收購對百江和煤氣公司的影響。

chanfire.blogspot.com

Monday, December 04, 2006

鼓吹孖展跟風道德淪亡

信報財經新聞
2006-12-05

  世風日下,道德淪亡!筆者一直認為在傳媒界工作應盡量避免批評行家,但是今天實在不吐不快!炒新股風潮實在炙熱得連傳媒都已迷失理性!筆者從來沒有想過一張自命為知識分子服務的報紙,竟然會以重要篇幅吹噓借孖展炒中國交通建設(1800),並直言這做法「要賺錢應不是太難」!而另一張大眾化報紙則大字標題「炒新股李兆基跟得過」,明目張膽鼓吹盲目跟風!

  自命為知識分子服務的報紙報道說:「進取的投資者如想分多點,借孖展亦未嘗不可。」然後又列舉一大堆數據,意思大概是「只要」中交首日升7.4%,孖展客已可打和;最後慎重其事地說借孖展要切記兩點,但這兩點竟是「最好有五十萬元資金,才借大額孖展」;及不要「漁翁撒網式」!

  要狠批的除了是這兩張報紙的報道手法,更重要的當然是反對背後的理念!首先,不論任何情況,借孖展都是高風險的行為,筆者絕對反對這行為,更反對鼓吹這做法!第二,筆者反對跟風式選股!投資者應認識自己的投資;而哪個大富豪買入哪些股份,只應視作眾多因素的其中一項,並非散戶選股金科玉律。

  哪個富豪在股場上最如魚得水,投資者一知無妨,傳媒作專欄方式的「八卦」報道亦無可厚非,但是,傳媒若以主要版位報道並奉作金科玉律,筆者認為這做法根本是助長歪風,譁眾取寵!

  至於借孖展買新股,說穿了,根本就是「借貴利 」賭錢。以現金買貨,輸了錢,最盡都是輸掉手上所有資金,但是輸「孖展」,卻是手上資金的八、九倍再加上沉重的利息……可以是一個無底深潭,令人負債纍纍。這根本是投資ABC,是最基本的投資概念!從來證監會、負責任的傳媒只有勸人小心不宜沾手孖展,還未聽過報紙跑出來說「進取的投資者如想分多點,借孖展亦未嘗不可」。

  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有誰可以保證股價一定上升?誠然,新股上市現在炒得如日方中,大家談論的是中交首日升幅,認為中交首日掛牌股價下跌的簡直是癡人說夢話;但是一個恐怖襲擊、政府改變政策、資金流向逆轉,全部都可以帶來一個小股災!可以令孖展客粉身碎骨!

  報章當然可以反駁列舉這些資料是希望幫助小股民搜集資料,讓小股民不要錯失這個賺錢良機!然而只集中描繪賺錢的景象,反過來風險、蝕錢情況隻字不提,這種手法明顯是鼓吹「純炒作」,是連那些以公司名稱寫專欄的財經演員都不敢超越的界線,報紙這種做法絕對是荼毒小股民,不負責任!

  筆者是一個老派人,從沒有想過寫財經專欄,竟然連這些投資ABC也要力竭聲嘶的維護(更沒想過要如明光社般狠批傳媒)!今天本港主要報章臉不紅氣不喘為「炒孖展」搖旗吶喊、大字標題鼓吹散戶跟風,實在是本港財金界以及傳媒界的悲哀!chanfire.blogspot.com

Sunday, December 03, 2006

沃爾瑪與恒指成分

信報財經新聞
2006-12-04

  沃爾瑪上周宣布11月銷售遜於市場預期,拖累美股上周一急跌近160點或1.3%,是今年7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其實沃爾瑪佔道瓊斯工業指數的比重有多少呢?原來只約3%!其實就算是道指比重最高的股份IBM,佔該指數的比重亦只約6%,這比起恒生指數匯控(005)及中移動(941)已佔去指數的半壁江山,明顯更不易被人操控。

  正當筆者上周才剛說沃爾瑪已轉勢,從節節上升轉入荊棘滿途,言猶在耳,公司其後又宣布預期12月份的銷售額最多只會升1%,甚至可能不會有任何增長,消息令沃爾瑪股價再跌,而道指在周五則幾無變動。過去一周,沃爾瑪股價一共跌去3%。

  目前沃爾瑪的市值是一千九百一十二億美元;在道瓊斯指數三十種成分股中,沃爾瑪的佔指數比重排名十六。其實在三十種道指成分股中,佔指數比重逾5%的只有五家,分別為IBM、飛機製造商波音、煙草公司Altria、綜合產品公司3M和能源公司埃克森美孚。

  道指中比重最高的成分股IBM,其市值其實只有一千三百七十四億美元,比沃爾瑪還要低。

  財經界的朋友都熟知,有別於恒指,道指成分股比重並非看公司市值,而是加權股價(price weighted),簡單來說成分股比重不看市值,而且股本較大的股票對指數的影響會大於股本較小的股票,台灣證券交易所亦是使用這方法。

  筆者不是高舉道指的計算方法,實際上,道瓊斯指數成分股的選擇,只由《華爾街日報》一眾編輯高層決定,是人定而不是一個客觀機制,這方法並不值得效法。

  反觀香港的恒指服務公司,面對多年的市場壓力,近期終於大幅改變恒指的計算方法。加入國企股後,市場對於恒指的改革聲音已經退潮,但筆者以為如果恒指服務公司能夠繼續研究方案,定下一個合理的計算方法(例如乾脆設定成分股比重上限),減低匯控與中移動兩者佔恒指的比重,港股被操弄的空間才會大大收縮。

www.chanfire.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