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6, 2006

捉內鬼方法多

信報財經新聞
2006-09-27

  美國第二大電腦生產商惠普因以無間道手法調查公司機密資料外洩,導致司法機構介入、主席下台。其實無間道不是美國大公司獨有,就算在香港,每間公司、每個機構都有可能面對機密外洩的情況,坊間已有不少合法、合理、花費不高的「捉內鬼」方法,政府、大公司都有採用,現在先跟大家來個未雨綢繆。

  「捉內鬼」對於媒體來說當然是不受歡迎的舉動,但從管理層的角度看,有時候是無可避免的。調查第一步要做的是確認、縮窄範圍,若外洩的所謂機密資料其實是公開秘密,公司要罩也罩不住,也就不必浪費人力物力追查,反而應集中準備當媒體向公司追查有關消息時如何回應。

  其實刻意洩密的人通常都是獨行俠,因為洩密無論如何也稱不上是光明正大的事,所以,調查無間道一個很常用的方法,是不同的人獲得同一資訊的不同部分,舉例說,一個地產商有意發展一個新樓盤,公司高層都會知悉樓盤的地點,但甲君得悉的是地積比率,而乙君則知道建築面積。日後從洩密的報道一加印證,可疑人物便無所遁形。

  這種方法有很多變化,例如人人都獲得絕大部分相同資料,但每人附有一個不同的小節,例如建築物的外牆顏色;又如一項問卷調查的結果,每人可以收到不同問題的答案分析。

  同時,排序亦是一個方法,例如甲獲得的資訊是12345;乙則為53412;丙的排序又有別於甲、乙。不過,這個方法的可靠性較前者低,因為一個成熟、負責任、嚴守保護消息來源這專業精神的媒體,很多時在報道時都會刻意重排次序,混淆視聽。香港的媒體是否具備這種專業精神,又作別論了。

  有時候,一些媒體為了表示報道的可靠性,會刊登機密文件,所以,對不同人士使用不同字體製備文件,亦有助緝拿「真兇」。  除此,現時坊間有一些軟件,是識別寫作風格如用字、習慣等,這些軟件亦可派上用場。所以不少公司都有監控僱員的電郵,為的不一定是針對郵件的內容,而是確認僱員的寫作作風。

  說了這多,其實最想說的是坊間有不少方法追蹤無間道,究竟惠普是否已試了很多方法仍然碰釘、最後才鋌而走險,外國媒體並沒有提供太多資料;但無論如何,從動機良好的調查演變至主席黯然下台,惠普「電腦門」事件實在只可用四字總結:匪夷所思;香港每一位機構高層都必須以此為戒。

www.chanfire.blogspot.com



強敵落難 聯想突圍?

信報財經新聞
2006-09-26

  美國第二大個人電腦生產商惠普的「電腦門」醜聞愈演愈烈,儘管上周惠普主席鄧恩終於即時辭職,然而市場根本不相信接替鄧恩的行政總裁赫德(Mark Hurd)能夠在醜聞中獨善其身,未來公司肯定將繼續處於捱打狀態。另一邊廂,PC老大戴爾近期亦因賬目問題,被納斯特發出除牌警告;大哥、二哥相繼陷入危機,不知會否造就聯想(992)這名老三乘勢突圍而出。

  惠普近年才成功從谷底反彈,旋即爆出「電腦門」醜聞,令人唏噓;對惠普的支持者來說,更令人惋惜的是,一個正確的目標最後卻因執行手段失當而賠上整家公司的聲譽,管理層的穩定性也大打折扣。東窗事發後,惠普的應變手法只突顯管理層的無能……。

  事緣以鄧恩為首的惠普決定徹查公司機密資料屢次外洩,僱用外間的私家偵探處理,但調查手法包括冒充他人錄取電話紀錄,招致猛烈抨擊之餘,亦引來美國司法部門介入,調查惠普的做法是否違法。

  面對上述困局,9月中惠普第一次宣布應變方案,鄧恩將於明年1月辭任主席一職,但仍會保留其董事局成員身份。

  不過,這並不足以令事件平息,美國媒體陸續揭發惠普更多不當手段,包括派出「無間道」到新聞機構充當文員、記者,以圖確定機密資料來源;升級的「不當行為」、升級的報道,最終引來升級的回應:上周五,惠普終於宣布鄧恩即時辭任主席一職,由赫德接任。

  然而,這方案同樣不能令投資者釋疑,因為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赫德似乎難以獨善其身。《Business Week Online》9月22日報道,赫德承認於今年3月聽取了一個口頭報調查進度的會議,而且引述赫德本人的話說:「我理解調查的書面報告提交了給我及其他人。」

  儘管赫德使用了當年馬時亨仙股事件的一招:「我沒有看過報告!」但他是否有馬時亨的運氣,可以含混過關,仍有待觀察;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惠普委任赫德頂替鄧恩,根本不是救火而是將火場伸延,相信未來惠普仍將風聲鶴唳。

  這邊廂惠普面對遭起訴危機,那邊廂個人電腦一哥戴爾亦因會計和財務報告問題,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而且因推遲發布季度財務報告,正面臨被納斯特除牌的風險。

  身處香港,筆者關心的是聯想能否趁對手內部積弱,乘勢而起。

www.chanfire.blogspot.com

Wednesday, September 20, 2006

誠信重於一切

信報財經新聞
2006-09-20


   筆者昨天談及香港應仿效新加坡,將外基金的投資功能分拆,交由另一機構負責。文中指出,中國亦有同樣聲音。筆者是支持這個做法的,不過也想指出,世上沒有完美的方案,作為一家與政府關係密切的投資公司,在投資異國時總難完全避免與政治目的扯上關係,強如淡馬錫亦面對此一困局。不過,不少金融界朋友最關注的,反而是中港在分拆外滙儲備投資業務的同時,如何設立妥善的制度,監察基金管理人員的誠信!

  國家儲備管理人這角色是一把雙刃劍,可以令資產獲看中者對你趨之若鶩,但亦可以令他們堅拒你的資金。

  事實上,儘管淡馬錫剛公布的業績令人眼前一亮,公司的海外投資策略卻並非一帆風順,尤其淡馬錫行政總裁何晶背負新加坡第一夫人的身份,帶領淡馬錫南征北伐,總教人難以抹去淡馬錫的政治色彩。

  今年3月的《財富》雜誌便系統整理出淡馬錫敗北的報道。首先是今年2月淡馬錫旗下的新加坡港務(PSA)在競購英國鐵行(P&O)一役中,敗給近年進駐香港的杜拜港(DPW)。最矚目的,是淡馬錫以十九億美元收購泰國總理他信家族的Shin Corp.,事件觸發泰國民眾激烈的示威抗議,不滿他信不但毋須為出售套利付稅,還把戰略資產賣給新加坡政府擁有的機構。 淡馬錫也曾被印尼政治人物要該公司撤回在印尼衛星公司(Indosat)的投資,擔心當地的電訊市場會被新加坡企業壟斷。

  當時有報道指何晶已江郎才盡,不過本月初淡馬錫公布截至今年3月底的業績時,市場又對何晶的能力投下信心的一票。

  要在中國、香港推行一套淡馬錫式的管理架構並不困難,但從來軟件─人的培養,才是中國最弱的一環。要建立一個廉潔的官方投資機構,並不是向新加坡取經便可實現。如何設立妥善的制度監察基金管理人員的誠信,不僅是一個外滙儲備投資機構的問題,也是中國當前一個逼切的問題。

  另外,筆者昨天終有空看完綠色和平8月26日的回應,可惜只有失望二字。綠色和平口口聲聲說針對兩電是因對方是香港空氣污染的元兇,但筆者正正認為綠色和平在這問題上迴避了誰是元兇,所以覺得他們的行動譁眾取寵!

  事實擺在眼前,香港空氣污染的元兇不是香港企業而是大陸,內地佔珠三角區內主要空氣污染物排放量至少86%,綠色和平行動的眼點卻不在於此,反而要求香港的所謂元兇要自律!文中又誇口說2020年中國風力發電有望如何如何,在2006年的今天不積極要求廣東省的排放量大幅下降,筆者只可祝君平安,齊心指望十四年後香港仍有一個藍天!

Monday, September 18, 2006

分拆公司管理儲備!

信報財經新聞
2006-09-19

  從回歸開始計,香港外基金的投資表現確實失色,今年4月開始,新加坡的外儲備已超逾香港……與其請年薪近一千萬大元的任總跟李顯龍太太何晶學藝,何不徹底跟人家學師:分拆公司管理外匯基金投資!

  在金融界,數字勝萬言,要衡量任總的表現,不可不看香港外匯基金的投資回報。97年7月回歸時,香港的外儲備金額為八百一十七億美元,只居於日本、中國之後,而新加坡則以八百億美元排名第六。及後亞洲其他經濟體貨幣因金融風暴貶值,2000年香港的外儲備金額為一千零七十五億美元,新加坡則原地踏步,外儲金額七百九十七億美元。

  風暴過後,過去五年新加坡備受好評的投資策略開始收成,今年4月至今,新加坡外儲備一直高於香港,最新數字是一千二百九十九億美元。

  儘管不少香港銀行家為任總開脫(金融界又有誰會願意開罪監管機構?),可是不妨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一百元放進銀行,一年後連本帶利獲得一百零三元,但存進另一家銀行卻可獲得一百零八元,投資者會如何選擇?

  一如本欄另一作者柳隨雲上周指出,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過去二十五年,以美元計每年平均回報率高達9.5%(以坡元計平均回報8.2%),香港外基金去年回報只有3.1%。若看新加坡政府另一投資旗艦淡馬錫,該公司由1974年至今,股東回報率平均每年18%;去年回報率更高達24%。

  雖然新加坡在回報數字上確勝一籌,但更重要的,正正是新加坡的投資策略並非沉醉於數字遊戲,而是背負促進國家經濟穩定發展的深遠任務。新加坡的投資目標是兩方面的,一是確保外儲備的安全,並使其增值,保證儲備資產購買力穩定;二是致力於培育國內戰略產業、提升國家競爭力,以及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為實現上述戰略目標,新加坡政府早就將外儲備的投資對象從低回報的流動性資產,轉向長期、高回報資產。

  獅城的手法贏得市場口碑。去年7月,南韓仿效GIC成立韓國投資公司(Korea Investment Corp.〔KIC〕),負責管理南韓部分外儲備。 

 市場預期到今年底,中國的外儲肯定超越一萬億美元,如何善用這筆巨額資金?國內不少聲音都提出仿效新加坡。反觀以國際金融中心自居的香港,在管理外匯儲備上只落得「乏善足陳」四字。www.chanfire.blogspot.com

Wednesday, September 13, 2006

金融改革中勝日

信報財經新聞
2006-09-13

  招商銀行(3968)招股勢如破竹,媒體報道估計累積孖展認購額已約四百億元。中國的銀行能以短短數年時間完成初步改革,登上國際股壇,並且獲得投資者熱烈支持;其實,對招行既羡且妒的,可能是快將卸任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

  過去不少投資銀行家憂慮市場對內地銀行的「胃口」,因行業屢傳醜聞,尤其在中銀香港(2388)上市不久就爆出劉金寶事件,當時有些曾協助中銀香港上市的投資銀行氣得七孔生煙,大罵中國官員竟容許一個數月後可能被補的人代表整家銀行走遍世界會見投資者,簡直匪夷所思。不過,投資者對中國的熱情,足以蓋過一切負面新聞(當然中國政府強而有力的支持才是關鍵),內地一家又一家銀行上市,因而都可以錄得熱烈的認購反應。

  此情此景,對小泉純一郎來說可謂百般滋味。建設銀行(939)於2003年底重組,去年底上市;反觀同年邁出改革第一步的日本郵政公社,要在小泉孤注一擲解散國會後才能開出一條艱辛的道路,而且按照目前的方案,改革要待明年才啟動,基本上到2017年才全部完成。

  日本郵政是一個郵遞加龐大金融集團的組織,改革是必需的。這制度早於1871年成立,經過百多年的發展,架構臃腫、效率低劣問題叢生,壞賬纍纍更是日本金融體系的一個計時炸彈。

  郵政公社自1991年以來一直是赤字經營,有六成以上的支出用於工資。郵政公社擁有二十七萬名公務員,約佔公務員總數三成。最奇特的是「特定郵局」局長,日本二萬五千家郵局中,近二萬家是所謂的「特定郵局」─辦公地點就是「特定郵局」局長的家;局長過世後,他的兒子將「世襲」局長職位。

  除了工資問題,更嚴重的是對金融體系帶來的壓力。日本郵政共吸納存款近二萬億美元,是該國最大私營銀行東京、三菱銀行存款的三倍;控制的儲蓄和保險資金則達三百三十萬億日圓。然而,這些資金並沒有妥善投資或運用,反而被政府大量用於修路造橋等效益低下的公共設施建設,形成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得不到融資,有資金的一方又產生大量郵儲壞賬。

  7月底日本國會通過的郵政改革和私有化方案,郵政儲蓄銀行及壽險公司計劃在成立四年內上市。新的郵政儲蓄銀行初步命名為Yucho銀行,將擁有約二百三十萬億日圓的資產,是世界上資產最多的銀行。新成立的郵政保險公司擁有資產一百一十五萬億日圓,規模也遠超日本最大的保險公司生命保險五十萬億日圓的資產值。未來國際市場的焦點,就在於改革方案能否順利進行。http://www.chanfire.blogspot.com/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淺談招行風險

信報財經新聞
2006-09-12

  近期市場的焦點在招商銀行(3968)上市,大家都磨拳擦掌打算加入這個淘金熱,關注的是認購策略、上市後股價升幅……,筆者今天則談談招行的風險因素。

  計及招行,目前在港上市的內地銀行共四間,分別為交通銀行(3328)、中國銀行(3988)、建設銀行(939)及招行。

  這四家銀行在招股書中所列出的風險因素,最引人注目的是建設銀行有一項很「矚目」的風險:「本行可能面臨與本行前董事長辭任有關的風險。」其餘總的來說,四家銀行的招股風險項目可謂大同小異。

  招行沒有高層醜聞之餘,公司的不少指標表現亦頗理想,例如不良貸款比率較同業為低,去年為2.58%等,所以招行在國內一直被譽為「中國最優質管理銀行之一」。

  不過,今次招行上市所提及的資本充足比率這一項,說法明顯較先於它在港上市的三家內地銀行審慎:

  「本行可能無法滿足監管當局對資本充足的要求。根據銀監會規定,本行核心資本充足率至少需達到4%,資本充足率至少需達到8%。截至2006年6月30日止,本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為6.44%,資本充足率為8.36%。當某些情況出現時,可能使本行沒有能力繼續滿足現行資本充足方面的要求。」資料清晰指出,招行的資本充足比率正處於警戒線。

  其中一個原因,是招商銀行不如國有的建設銀行,獲得中國政府提供「強而有力的」財政支援,但這正是招行的賣點:「非國有管理」,所以它更靈活、往績更優異。

  跟一些分析員及基金經理商談時,他們並不太擔心資本充足率的水平,認為這是處於增長期銀行的慣常情況,而且上市集資後,其資本充足率自會有所改善;再者以近年市場的反應看,投資者對內地銀行有一定興趣,招行再集資如發債,亦應有一定的承接力。

  反而,他們較擔心的,是招行目前的優勢是否可持續,尤其中國在明年開放銀行業面對外資的競爭,招行在零售業務、信用卡業務的優勢能否保持?

  目前,招銀的信用卡業務處領先地位,其中一個原因是四大國有銀行正忙於改組、重組,未來國有銀行亦一定會搶攻這個市場,招行將面對激烈競爭。

  內地信用卡市場是一個剛起步的市場,招行佔了該市場約三成,截至6月底,相關貸款額佔其零售銀行業務貸款6%,可以說增長空間龐大,亦反映招行的貸款業務發展離成熟尚遠。

www.chanfire.blogspot.com

Wednesday, September 06, 2006

洗心革面

信報 2006年9月6日


  富士康(2038)一案觸發海峽兩岸媒體鬧哄哄的討論,台灣《經濟日報》周日撰文《大陸,不再是資本家天堂?》搖旗吶喊,試圖將討論的層面轉移至中台兩地的勞資角色衝突。

  不過,文章儘管鋪陳得漂亮,說服力卻完全欠奉。

  《大陸,不再是資本家天堂?》一文說:

  大陸輿論關注的焦點是,鴻海對兩名記者索賠高達人民幣三千萬元,鴻海或其他台灣企業主無法理解的是,難道企業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公司名譽有錯嗎? 」

  「那為什麼富士康會被挑上?英國《周日郵報》率先報道富士康員工疑似超時工作固然是起因,但根本因素恐怕是因為富士康夠大、夠醒目。」

  「如果連富士康集團這種年年為大陸創造最多外收入的企業,如今在勞工問題上也都面臨如此嚴苛的挑戰,代表的或許是,大陸在過去一段時間被視為資本家天堂的美好年代,已經在逐漸遠離。」

  有關上述第一點,以弱者博取同情的態度可能會帶來若干效果,然而實情是富士康或其母公司鴻海對付媒體負面報道的手法早有前科,2004年集團以同樣針對記者個人而非報館、索取天價、凍結個人資產的手法對待台灣記者,此舉同樣惹得台灣媒體上下聲討。如果鴻海的做法可以在台灣惹來極大反響,為何在大陸不可以?早在兩年前已上演的劇目,台灣企業主真的兩年來都不明白問題核心所在?

  第二點,值得反問的是:「為什麼《《第一財經日報》》會被挑上?英國《周日郵報》率先報道富士康員工疑似超時工作才是事件起因,但根本因素恐怕是因為《第一財經日報》不及英國《周日郵報》大、醒目!」

  第三點背後推銷的理念最不公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多創造外匯、少帶來收入,對於勞工權益都應一視同仁!被要求守法,竟被指成「面臨如此嚴苛的挑戰」!若此,所謂「資本家天堂的美好年代」,當然一定會是「勞動階層的黑暗時代」。

  現代廣告之父David Ogilvy自五十年代高舉企業形象,這一招已深深植入世界各大小企業尤其富士康的客戶包括蘋果電腦等高層的中樞神經,連老鼠掉了芝士都懂得快快尋找另一塊,富士康實在無必要再糾纏於「why me?」現在公司應落實做的,是洗心革面,盡快重建公司形象。

Monday, September 04, 2006

形象

信報財經新聞
2006-09-05

  富士康(2038)將成為首隻台資恒指成分股,香港媒體日後定必加強有關該公司的報道。不過,富士康近日在內地對記者進行控訴,掀起軒然巨波,雖然集團最終全面轉,但事件反映公司處理負面新聞的手法及公關技巧奇劣。筆者相信,形象負面的公司,其業績最終一定受影響。

  近日兩岸媒體都就富士康向大陸記者索償三千萬元人民幣一案作全方位報道;事緣今年6月中,英國《周日郵報》率先報道身為美國蘋果電腦i-pod播放器生製商的富士康,其深圳工廠剝削工人。數天後,上海《第一財經日報》刊登了一篇由記者王佑撰寫的文章:《富士康員工:機器罰你站十二小時》的報道,獲其他媒體轉載報道。事件引起蘋果電腦高度關注,馬上成立獨立調查小組到富士康調查。

  富士康在6月底承認存在勞工超強度加班,有些每月加班超過八十小時,違反了深圳規定工人每月僅能額外加班三十六小時的法例。然而,事件並未完結,7月初,富士康入稟控告記者王佑及編輯翁寶名譽侵權,索償天價三千萬元人民幣(不要說大陸記者,香港、台灣甚至美國的記者,相信亦很少會有三千萬元人民幣財產!)富士康並要求法庭凍結王、翁二人的財產,深圳法院竟然受理!

  在本身確實有違規的情況下入稟法院,其做法已惹人反感,但更令中國媒體憤慨的,是富士康並沒有控告報社,而是選擇性控告記者和編輯,大陸媒體紛紛抨擊此舉為「法律武嚇」,因為這一招間接阻截了報社為記者、編輯支付法律費用;凍結個人資產、索取當事人無法支付的天價賠償,予人感覺是「求氣而不是求財」,此舉令內地法律界人士也加入聲討。

  富士康一直擺出強硬姿態,最終事件要由蘋果電腦介入才能解決。在蘋果的斡旋下,富士康上周表示將賠償額從三千萬元降至象徵式一元人民幣,並將索償對象擴至報館。

  事件在上周日有突破性的發展,富士康撤銷訴訟,並與《第一財經日報》發出聯合聲明,富士康立場軟化,並表示「新聞媒體對富士康科技集團的監督是善意的;富士康科技集團將一如既往地與國內外媒體建立良性溝通機制,尊重新聞工作者行使職責的權益,並對國內外媒體的關注表示歡迎」。

  雖然事件圓滿收場,但經此一役,富士康的形象已大受打擊,蘋果電腦對富士康會留下一個什麼印象,大家應該心中有數!www.chanfire.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