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沃爾瑪荊棘滿途

信報財經新聞
29 November 2006

  沃爾瑪剛於周末公布較市場預期差的銷售,為感恩節假期後的美股帶來震盪。筆者在8月底的文章中已談及沃爾瑪今年流年不利,三個月過去,沃爾瑪再次響起警鐘,令人關注這家過去一帆風順的巨企,是否正逐步跌入低谷。

  在感恩節及聖誕節的催谷下,11月、12月是美國傳統的消費旺季,不過這並未能為沃爾瑪沖喜。到11月中,公司已表示今年會提早削價傾銷,但預期這個月的原有店舖(即不計新增分店)營業額平平,只會增長百分之一至二。

  可惜沃爾瑪再次令投資者失望,這個月的原有店舖營業額不但沒有增長,最終竟然微跌百分之零點一;更令人擔心的,是其他公司卻錄得不俗的成績。

  筆者8月時已提及沃爾瑪今年「禍不單行」:剛錄得十年來首次純利下跌;集團的全球化策略不成功,今年先後撤出南韓、德國;公司強烈反對工會的立場今年終在中國失守,大陸的沃爾瑪工會如雨後春筍。今次原有店舖營業額下跌,又為公司添一敗筆:沃爾瑪自1996年以來,每月原有店舖錄得增長的「不敗」記錄終於失守。

  這邊廂美國基地告危,那邊廂沃爾瑪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公司剛宣布夥拍當地公司進軍印度市場,能否殺出重圍仍有待觀察。

  中國方面,沃爾瑪1996年踏足深圳,十年下來,被內地報章形容為水土不服,開店的速度不算快。沃爾瑪至今只在大陸三十四個城市開設了六十七家商場,其中沃爾瑪購物廣場六十二家。

  早一個月前各中外媒體紛紛大篇幅報道,沃爾瑪計劃以十億美元分兩階段收購「好又多」超市集團,但計劃仍只聞樓梯響,何時落實仍有待觀察。

  台資大陸超市集團「好又多」在1997年進駐廣州,至今開店約一百家(其中直營店約三十家),是門店數目最多的外資零售企業,年營業額達一百三十二億元人民幣。

  順帶一題,不少評股人都曾表示若沃爾瑪真的收購「好又多」,對於上海超市集團聯華(980)應會帶來一定壓力,因為聯華的根據地是長三角尤其在上海,目前沃爾瑪在長三角的發展緩慢,在上海、北京及重慶都分別只得一家店(沃爾瑪在大陸的重鎮是廣東省,設有店舖十一家),收購「好又多」後,沃爾瑪在華東地區的覆蓋面會上升。

  除了中國市場,沃爾瑪的世界版圖在其他國家同樣面對內憂外患,一方面要在家鄉美國市場急起直追,另一邊又要屢敗屢試開拓新市場,這家全球最大私營公司僱主,顯然已從一帆風順轉入荊棘滿途。

Tuesday, November 28, 2006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信報財經新聞
2006-11-28

  《彭博資訊》報道,中國銀行(3988)證實正在競投亞洲最大的飛機租賃公司新加坡飛機租賃35.5%股權;中行副行長朱民說,中行希望努力進入其他領域,而不僅僅是專注於貸款業務。一聽這新聞,筆者嚇了一驚,心想怎麼銀行也要變身綜合企業(conglomerate)?

  先說一下Singapore Aircraft Leasing Enterprise (簡稱SALE,真的沒有改錯名!)。該公司成立於1993年,目前機隊有七十九架飛機,其中七十二架由SALE擁有。公司有四個股東,新加坡航空(35.5%);WestLB(35.5%),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14.5%);淡馬錫(14.5%),今次出售股權的是新加坡航空。目前共有四名買家角逐SALE的股權,交易預算明年3月底前落實。

  SALE的網頁指出,截止今年3月底止,公司的總資產為三十一億美元;受惠於行業復甦,截至今年3月底止全年純利大增約六倍,至三千四百七十萬美元(約二億七千二百萬元人民幣)。

  買家用多少錢購入SALE的股權才算合理?筆者提供一個參考:假設SALE出售的市盈率約三十五倍(這是假定行業屬於高增長),則SALE的市值為九十五億元人民幣,而35.5%的股權,金額約為二十七億元人民幣。

  其實就算中國銀行成功收購,二十七億元人民幣的交易,相對於中國銀行截至去年底總資產值四萬五千六百億元人民幣,實在不值一提;35.5%SALE股權提供的全年純利只約為一億元人民幣,相對於中國銀行去年度全年純利二百五十億元人民幣,也同樣是九牛一毛。

  換言之,這交易並不能達到朱副行長所說的目標,帶領中國銀行走出專注貸款業務的框框。不過,這反而令筆者安慰。

  綜觀全球大型金融機構──花旗集團、匯控(005)等等,本業是金融相關業務,公司就是專注金融相關業務;若果換了是匯控跑出來高調競投SALE的股權,然後高呼「不僅僅是專注於貸款業務」,相信金融界一定大嚇一跳。

  但是,話說回頭,其實匯控、花旗、高盛、大摩等等,不時都會入股競投其他行業,例如電盈(008)股權出售鬧劇的其中一個配角買家,也是澳洲麥格理銀行;事實上,SALE最後四名角逐者,亦包括渣打銀行。

  為什麼對於這些銀行作出投資,我們又覺得習以為常?筆者以為這就是中國公司有待與國際接軌的地方,反映內地企業未能掌握國際金融市場的文化差異。

  首先,在國際銀行界,大家的用語並不是「不僅僅是專注於貸款業務」,而是發展非利息收入業務,不要小看此用語,因為單憑這一句話,已代表「利息」才是核心;第二,規模如此小的交易,只是銀行其中一個部門的投資,根本不應由總行高層評論,而且還煞有介事地elaborate,令銀行的發展路線惹人懷疑!其實最理想的做法,是一如其他國際金融機構,由公關發稿,交代進行競投的只是公司的資產管理部。

  除非中國銀行真的立心要發展為綜合企業(筆者卻不同意這路向),否則不要看輕這些terminology引起可能的文化衝突,最近期的例子是《信報》老總陳景祥兄所說的,明明目前政府倡議的教育政策是將免費教育資助擴展至幼稚園,但就因改錯名說成「學券制」,弄得公眾的預期失控,徒為政府增添一筆麻煩賬。

chanfire.blogspot.com

Tuesday, November 21, 2006

春秋大夢

信報財經新聞
22 November 2006

   筆者昨天力勸小股民要提防搭上陸氏實業(366)尾班車,被讀者奚落含有酸萄葡成分。好!為了一洗頹風,重振聲威,筆者今天來一個「炒概念」示範表演。

  炒股票、炒概念要贏錢,最重要的是快人一步。作為普通股民,要快人一步創造潮浪不容易,但是當潮流來了,在炒落後股中尋寶是可行的。

  既然今年市場流行越南概念,先升了一個陸氏,那現在大家要做的,應是尋找下一個灰姑娘(事實上不少機構投資者現在都在四處找尋港股的越南滄海遺珠)。

  第一個搜尋範圍,當然是全港的上市公司,看看有沒有上市公司的業務與越南有關。不過,陸氏的升勢已維持了約半年,經過這麽長的一段時間,陸氏是本港唯一越南概念股的說法,已廣見於報章專欄;換言之,機構投資者在本港的上市公司上已下了不少工夫,但無功而還。

  面對這此一況,唯有擴大搜尋範圍○總之凡是與越南有瓜葛的都不要錯過。啊!筆者發現早於2004年,有「海味大王」之稱的蔡冠深所控制的新華集團已公布一個當時最大型的越南地產項目,總投資額三億美元,新華集團是大股東,佔14%股權。

  好!陸氏投資地產項目才一千四百萬美元,新華的投資卻高達四千二百萬美元,對投資界來說更具selling point。問題是,新華集團並非上市公司,而是蔡冠深私人持有的。

  不過,這不等於尋寶遊戲已結束。私人企業雖沒有炒作空間,但蔡冠深同時持有香港上市公司匯富金融(188),以及另一加拿大上市公司。換言之,單以牌面計,蔡冠深將越南地產項目注入匯富金融是有可能的。

  或許該這樣說,如果換了我陳焱是蔡冠深,只要各種條件許可,我一定會乘越南熱潮將越南地產項目注入匯富,讓匯富股價搭一道順風車之餘,再為匯富配股集資,這樣匯富便有更多籌碼推動日後發展壯大○這就是財技(筆者相信如果有投資銀行界的讀者看到這裏,應該已經馬上著手聯絡蔡冠深)。

  作為投資者,筆者會選擇投資匯富金融而不是陸氏,反正橫豎也是「博一鋪」,匯富股價尚未因具有越南概念而上升,現在入貨,即使最後注資不成,估計跌幅亦有限(但這是假設匯富不會有其他負面消息公布);反而若果有熱錢跟著炒作,那麼匯富的上升潛力便很可觀。  舉一反三,在股市中「追落後」,道理是一樣的。

  看,筆者說得何等風光!但是,不要忘記,投資的定律是潛在回報率愈高,風險愈大,匯富亦不例外。發了一大堆謬論,最根本的問題是:蔡冠深、新華集團以至匯富金融三方其實都從未說過有注資計劃,這只是筆者一廂情願的穿鑿附會;2004年至今已有兩年多光景,新華集團有關地產投資項目的發展是一個謎,該項目是否容許新華集團易手至匯富金融又是另一個謎。

  還有,蔡冠深是一位踏實的生意人,一向穩打穩扎地發展公司業務,不喜玩弄紙上富貴,是否接受注資方案,同樣是一個謎。換言之,這個所謂「炒概念」根本是空中樓閣,最終可能只是夢一場!

  讀者看到這裏,恐怕要投訴陳焱了:昨天讀了一整個專欄賺不到錢,今天再讀了另一篇,以為找到尋寶線索,最後原來只是春秋大夢一場!是的,陳焱給大家一個最誠實的投資建議:讀者們,不要以為單靠看看報紙專欄,便可以在股票市場飛黃騰達發大財! chanfire.blogspot.com

Monday, November 20, 2006

我看陸氏

信報財經新聞
2006-11-21

  承著越南概念,陸氏實業(366)惹來萬般寵愛,公司股價從年初低位約一元二角水平起步,一直攀升至近期高位約四元五角,增幅近三倍。雖然陸氏已累積巨大升幅,但近日不少報紙專欄仍然在積極推介該股,冠以陸氏擁有世貿概念,有的甚至渲染說有基金經理「篤」定目標價十元云云。

  什麼是世貿概念(如果讀者無法回答這第一個問題,就說明閣下不應沾手陸氏)?有說剛獲批准加入世貿的越南,日後必定可吸引更多外國投資,並且受惠於歐美將取消越南紡織品的出口配額,越南未來前景一片興旺,當地的房地產業務前景亦非常秀麗。

  越南入世干陸氏底事(如果讀者無法回答這第二個問題,就說明閣下不應沾手陸氏)?陸氏剛宣布與越南公司合作發展位於胡志明市安樂坊商住項目,加上陸氏本身在越南從事水泥業務多年,所以將受惠於當地經濟起飛(讀者是否同意這說法?能否深入介紹陸氏如何受惠於越南經濟急速增長?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再次說明閣下不應沾手陸氏)。

  陸氏昨天收報三元七角六仙,近日股價受配股傳聞打擊,已從高位回落,但以歷史市盈率計,昨天的收市價仍代表高達八十三倍的市盈率。當然,股市、市盈率都應向前看,應使用預期市盈率,筆者反其道而行,就假設陸氏的預期市盈率在高增長概念支持下可達四十倍(這已是一個相當高的市盈率),以此計算,陸氏2006年每股盈利要達九點四仙;而公司去年的每股盈利為四點五仙,2004年則為七點四仙。

  看到這裏,讀者是否有信心陸氏今年的每股盈利(或者盈利)可以倍增?是否認為陸氏市盈率四十倍合理?若果讀者的答案是不肯定,那麼,閣下便不應沾手陸氏。

  筆者認為,所謂越南概念、世貿概念……,種種無非只是炒作藉口,一個可以充撐場面、自圓其說的炒作藉口。升勢凌厲的陸氏,正確來說應該是「子憑母貴」─過去十個月越南股市升幅比陸氏更強勁,已增長約十倍,此增幅本身已惹人垂涎;而且當地剛舉行亞太經合會議,成為各地傳媒的採訪焦點。

  越南的炒作概念是強勁的經濟增長,預期該國今年的GDP增幅為8%,只較中國略低;事實上,當地只有六年歷史的股票市場規模仍然很小,僅五十多家公司掛牌,很容易被炒起。

  在越南股市炒得興起的基金經理,自然希望將這股上升勢頭燃燒得更廣更旺,四出發掘與越南有關的炒作機會。情況一如2000年的科網股熱潮,任何公司只要沾手網絡世界,便可找到飛黃騰達的藉口。

  是的,聰明的讀者看到這裏,應該知道我陳焱不會發達!因為我不能捕捉這些升浪熱潮!聽我勸的讀者亦明顯只會眼白白看著別人賺錢。然而,一家公司的股價已經升了二倍多三倍,實際上這股份亦談不上有多優質,讀者如果在這時候才進場加入炒賣,究竟是投資還是賭博?當一些大戶、機構投資者都已肚滿腸肥地離場,誰是最後接貨的人?筆者的勸喻不會令大家賺大錢,只是希望大家不要輸大錢!chanfire.blogspot.com

Tuesday, November 14, 2006

散戶快快醒來

信報財經新聞
2006-11-15

  昨天看到網站報道,指證券行雷曼兄弟發表報告,將中電控股(002)目標價調高,由四十二元增至四十五元二角,評級則維持為「減持」。筆者不知道雷曼兄弟分析員何時設定四十二元的目標價,但是翻看中電今年的股價表現,最低位於年初出現,但股價亦為四十二元九角,其後中電股價一直上揚,目前處於五十元水平。雷曼兄弟這些建議的指導性有多大,讀者應心中有數。 

 報道指雷曼預期中電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資本開支六十億元將獲批,意味其利潤管制業務的盈利可望提升(港府與兩電簽訂的管制協議,造就了兩電固定投資愈多,賺錢愈多的局面)。  

海外方面,雷曼指中電向與日本三菱的合營公司One-Energy注入另一資產及海外收購活動,將成為中電股價短期的利好因素。計入中電向One-Energy注入泰國電廠EGCO?22.4%權益,以及出售泰國電廠BLCP 50%權益予EGCO,雷曼預期中電2006年度一次過收益二十九億一千萬元,07年度一次過收益則為七十二億元。該行將中電2006及07年度每股盈利預測分別調高9%及11%。 

 雷曼鋪陳了這麼多,為的是提升對中電設定的目標價。大家翻看中電今年的股價表現,便會明白這是必須的。其實今年中電股價屢創新高,上周二乘恒指衝破一萬九千點關口,中電股價亦高見五十一元九角。就如文初提及,就算是中電今年低位,股價亦為四十二元九角,較雷曼之前設定的目標價四十二元,仍高出九角,在這種情況下,分析員當然要自圓其說,並且四處找下台階提升目標價。 

 雷曼新設定中電的目標價為四十五元二角。今年7月中電股價便處於這一水平。筆者嘗試從恒指走勢看這目標價的意義,粗疏地假設中電與恒指走勢關係變化不大,要中電重見四十五元二角水平,恒指便要跌至16500點關口,即由目前水平回落約二千五百點。 

 儘管市場正在靜候恒指從近日高位調整,但二千五百點的跌幅,明顯並非「指日可待」。啊!筆者忘記了,分析員從來都是看中長線,而不是短線的! 

 筆者不想針對單單一個分析員或一間證券行。事實上,沒有一個人擁有預知未來的水晶球,要分析員無時無刻看準市況,是不切實際的。筆者認識不少基金經理,他們看重的是分析員的理據,而不是目標價及評級建議,即分析過程比分析目標重要。 

 然而,無奈的是香港散戶的態度。筆者認為,最急需改革的,不是分析員的質素,而是散戶「求神問卜」的態度。每次聽電台播放股票相關節目,打電話到電台的聽眾所關注的,只在於「buy,?sell,?hold+目標價」,然後按照「大師們權威的」指點買入賣出,散戶就很滿意的掛線。電台是有需求才有供給,何時這些小股民才會進化?

  順帶一提,筆者昨天才說「股價升得太急太快的公司切記提防」,言猶在耳,近日股價急升的中遠威生物製藥(8019),以及大中華科技(8032),昨天便已轉升為跌,前者一度跌20%、後者25%。兩家公司又要發出聲明,由不明升因改為不明跌因。chanfire.blogspot.com

Monday, November 13, 2006

雞犬皆升


信報財經新聞
2006 年 11 月 14 日

  港股上周一度高見萬九點,大公司如恆隆地產(101)、恆地(012)已搶先在市場抽水,不少小公司的股價同樣蠢蠢欲動,升幅以倍計比比皆是,已到了雞犬皆升的局面,大家都在靜候調整的出現,但有些小投資者偏喜歡一試自己的運氣,炒賣小公司股份賭一手。請勿介意筆者長氣:股價升得太急太快的公司切記提防。 

 近日特別多小公司發出不明股價升因通告,上周一、二(11月6日及7日)只有匯創(8202)及濰柴(2338)兩家公司發出通告,升幅分別為四成及二成;但到了上周三、四,已各有四家公司發出通告,周五更有七家公司股價急升,昨天至三時許,也有三家發出通告。 

 在眾多股價急升的公司中,只有寶訊(8089)表示股價上升是因為股權易手(當天成交額僅四十四萬元)仍可勉強理解為股權易手所致,其他公司的通告則只有「不明升因」四字。  

然而,細心看看,便會發現其實很多公司的成交額都不高,例如11月8日一度急升68%的安利時(339),成交額只有二十一萬元。11月9日亞洲電信媒體(376)一度升82%,但成交額僅二十萬元。 

上周五股價急升的七家公司,其中中國高速(149)一度漲65%,但成交額只約十一萬元;朗迪(1142)一度升四成,但成交額同樣只有十一萬元。 

 在近期股價急升的眾多小公司中,以勞氏環保(309)及中遠威生物製藥(8019)表現最特別。勞氏環保上周二以每股六角一仙折讓價配19%股份,集資三千六百六十萬元,但一反常態,以折讓價配股後不跌反升,甚至一度高見一元八角!投資者當然可以往好處想,公司是否有大計劃進行,或者是否引入什麼大人物作股東。 

 先看勞氏環保集資用途:約三千六百萬元將用作支付建議醫療廢物處理合營項目的部分投資成本,或用作其他可能新投資及一般營運資金。說實話,吸引力不高。至於大人物入股,若有這樣的事,公司早已大鑼大鼓;不作公布,那便意味大人物入股一事不可發表,與炒消息無異,小股民更應避開。 

 另一家耐人尋味的公司是中遠威生物製藥,上周五公布截至2006年9月30日止九個月業績,盈轉虧淨蝕一百一十四萬元人民幣。然而,公司股價在上周五及昨天持續上升。 chanfire.blogspot.com

Tuesday, November 07, 2006

時裝+餐廳+花店=?

信報財經新聞
2006 年 11 月 8 日


  時裝店I.T (999)剛公布中期業績,營業額雖增近二成,但純利未能配合,只微升3%。集團副主席盧永仁(圖)解釋,是與旭日企業(393)共同持有的合營公司虧損擴大所致,並說若非合營公司旭日宜泰出現虧損,I.T純利應錄得23%增長。這邊廂還未站穩陣腳,那邊廂教人吃驚的,是集團已宣布未來的發展方向:研究開設餐廳或花店!

  先說點題外話,談到盧永仁,總令我想起另一財經界「愛美」之人許浩明。二人在金融界打滾多年,效力的公司大屋搬細屋。盧永仁過去在互動電視以IT神童形象示人,今日在不以IT掛帥的I.T打工,他服務上市公司生涯的成績表……大家心中有數。

  根據報道,盧永仁說上半年度I.T攤佔與旭日合營的虧損額,由去年同期約二百萬元擴大至八百萬元,主要因為增開分店速度較預期快及要攤分開業成本。他稱,下半年第一要務是控制合營公司虧損額,必須的虧損少於上半年。上半年公司開新店約四十五間,下半年計劃增開二十店。

  對投資者來說,必須小心觀察這項業務的發展。誠然,新業務有投資期,在開始的時間錄得虧損不足為奇,而且I.T亦說有信心有關業務可達致收支平衡。然而,中國零售市場雖大,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早前本欄提及的中國電器零售商龍頭之一永樂(503),便因擴張過度,中期純利劇跌九成,至只有一千五百萬元,並且落得賣盤收場。

  這項業務還未站穩陣腳,盧永仁又繼續刺激投資者,振振有詞地表示集團正計劃發展全新業務:開設餐廳或花店,與其他夥伴合作推出眼鏡、手表等服飾配套,計劃最快在六至八個月內落實。

  不少時裝公司都有與合作夥伴推出品牌產品,相信這些業務的投資額並不高昂,做做無妨,但是亦不預期會帶來強勁的營業額以至利潤增長。

  但是,對於開設餐廳或花店,筆者實在甚有保留。老實說,其中一個原因是對管理層缺乏信心,再者過去一些主題餐廳如東方魅力等亦敗北而回。時裝+餐廳+花店,總令筆者覺得熟口熟面,似乎有「抄襲」Armani之嫌,但是Armani並非上市公司,進軍那些業務全是主持人個人喜好,不能肯定是否一個值得效法的營運藍本。

chanfire.blogspot.com

Monday, November 06, 2006

紐約怕了香港?

信報財經新聞
2006-11-07

  工商銀行(1398)A+H股成功上市,為香港散戶帶來一封利是之餘,更「嚇」得連美國紐約市長米高彭博也急忙檢討美國股市的定位,特首曾蔭權相信難免沾沾自喜,自10月中被「敬愛」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摑了一記耳光後,終於可以吐氣揚眉。然而,再細心看看米高彭博的文章,再思前想後看看今天香港股市所處的位置,便會明白實際上香港同樣應自強不息。

  首先,其實彭博與紐約州民主黨參議員舒默(Charles Schumer)撰寫的文章近九百五十個英文字裏,香港只出現過一次!儘管香港的媒體吹噓彭博擔心香港會壓迫紐約的地位,但是其實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在於紐約如何與倫敦爭一日之長短;香港根本不在討論之列,文章的題目已說得明白:〈To Save New York, Learn from London〉。

  誠然,今年香港股市的集資額已超逾紐約,但是人家也不把我們放在眼裏,為什麼?是民族心理作祟,不甘屈於非白人面前?還是香港可以學的根本不多?說穿了,香港只是處於腹地而成了一個「福頭」,其實香港這個小金庫只是一個集散地,真正的藏寶洞是在中國,資金則來自世界各地。

  儘管香港可以吹噓上市集資額如何龐大,但是這些公司其實主要都是中國公司,其實來港上市都是境外上市!若果香港這條集資路真的出了問題,不可以說對中國改革之路沒有影響,但是影響的程度明顯只是行政上的問題,而不是致命性的,中國的公司大可到美國、英國上市,就如攜程(ctrip)、以往的中國網(china.com)。換言之,香港的股市誠然有便利、可靠的優勢,但是地位並非穩如泰山。

  既然紐約市長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倫敦,香港亦應同樣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彭博的文章提到有四大因素影響美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一、資本市場的環球化;二、過分監管;三、無聊的法律訴訟;四、與世界脫軌的會計制度。

  一看到此,香港人可能已經喜上眉梢,第一點連彭博都說無能為力;而似乎第二、三及四點都與香港絕緣。說到第二點,不知港交所(388)會否以此作籌碼,要求取回上市審批權,但是港交所不用高興得太早,因為彭博的文章也提出集中一個監管機構似乎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更加吸引,因為不用費時失事地與多個機構打交道。

  至於第三和第四點,誠然香港的會計制度與國際看齊,本港的司法制度亦沒有助長無聊的法律訴訟,但是大家再想深一層,除了這些「好處」外,香港現在究竟在推行什麼深化金融市場的政策呢?(千萬不要告訴我是吸引外資公司來港這些口號式方案!)

  今天大家興高采烈地慶祝工商銀行A+H股成功上市,其實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是當年史美倫在中國證監會大力推動的成果,不過人去茶涼,今天大家只會把風光歸功於現在的官員。五年、十年後,當中國、亞洲股市逐步成熟,香港的定位又應如何?chanfire.blogspot.com

Thursday, November 02, 2006

吸引「少數民族」枉費心機

信報財經新聞
2006年11月1日

  因應特首曾蔭權施政報告的「德政」,港交所(388)近日疲於奔命,研究如何改革以吸引外國公司在港上市。其實過去一直有「少數民族」在港股浮沉,但成績差強人意,要吸引外國公司來港,最重要的不是修改條例這前期步驟,而是「搞旺個場」,但可惜這正是港交所的死穴,創業板處於救亡階段,不是最好的例子嗎?希望施政報告熱潮退卻後,「吸引外國公司來港上市」這十個字不會重蹈納指七雄的覆轍。

  目前本港只接受在四個司法地區註冊成立的企業在港上市,包括香港、內地、開曼群島及百慕達,港交所正研究放寬公司註冊地點限制,說只要公司來源地法例能夠符合保障本港投資者利益的規定,便可考慮批准有關公司來港上市。

  上述安排與曾蔭權的「吸引外國公司來港上市」口號,相信無人會反對,但問題是,放寬公司註冊地點限制,是否就足以令「吸引外國公司來港上市」的口號變為事實。

  股市好比一個商場,港交所就如這個商場的管理公司。對管理公司來說,其目標是吸引優質商戶租用自己的店舖,目前港交所在條文上的研究,可說是在租約上盡量給予商戶方便。但是,一個商場成功與否的核心問題:人流,卻是港交所多年的死穴。

  過去港交所也曾嘗試吸引外國公司來港掛牌,其中最大鑼大鼓的,自然是2000年中引入的納指七雄。當時港交所引進七家納斯特大型公司在港掛牌,然而計劃的反應奇差,即使在計劃剛推出的一個月,坊間的報道已指出成交異常寥落,這狀況一直沒有改善,只是大家已遺忘了。到了今天,這七幢「爛尾樓」仍然在港交所買賣,卻始終無人理會。

  創業板在1999年底推出後,港交所(尤其當時創業板主席羅嘉瑞)亦喜歡誇耀創業板吸引了多少外國公司。創業板確有日本、印尼等公司掛牌,如近日「嫁又不嫁」,申請轉主板最終折返的Rojam(8075),以及今年3月已轉主板的印尼可可豆貿易商環新國際(502)。

  然而,這些公司其實也是「自生自滅」,港交所要誇誇其詞,便拿它們出來引證外國的公司都來了,但公司股份的認受性、成交量,卻一概不干港交所的事。

  近年本港的大型集資活動,其實不少都透過Public Offering Without Listing(POWL)的安排分銷到日本,有部分著名的大公司招股計劃一度推出市場後收回,最後其實是靠POWL的熱烈認購才成功上市。日本政府在法例上允許POWL的進行,只是這個市場可以實現的基礎步,日本股民對中國股票趨之若鶩,才是POWL成功的真正原因。

  回說港交所,誠然,港交所不應獨為一小撮公司作宣傳,這樣確實有欠公允;然而,港交所作為一個商場的管理公司,應盡力吸引商場人流增加,這是港交所的基本責任,但港交所卻一直漠視(或者說不懂)如何達到這個目標。 chanfire.blogspot.com

往事只能回味

信報財經新聞
2006-10-31

  上周本港航空界的焦點在於甘泉航空首航失敗,幾經轉折始可升空。

  這邊廂甘泉航空大鑼大鼓地開出處女航,那邊廂國泰航空(293)卻幾近無聲無息地快將復航上海。

  儘管部分香港市民熱切期待廉價航空公司可向國泰的航空王國分一杯,但是短期而言相信普羅市民仍然難以受惠,尤其是往返內地的航線繼續要捱貴機票。

  甘泉事件已有不少討論,但有一點令筆者不吐不快的,是甘泉強調首航失敗是受一名俄羅斯低級官員阻撓這一說法。筆者認為,這說法極度不智,唯一的揣測或許是甘泉意在暗示有人從中圖利,但是身為一家航空公司,與各國周旋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各地的營商環境都應該瞭如指掌,並且做到有問題可迎刃而解,而不是以此作藉口推卸責任。而且如果連一個「俄羅斯低級官員」都可以阻撓你,只顯示你毫無身份,或者處事能力差得連一個低級官員也應付不來。

  儘管甘泉翌日作出補救措施,如送機票送香檳,但是在耍過這些花拳腿之後,最重要的仍是落實練好基本功。

  甘泉的擾攘,與大哥大國泰的靜悄悄形成一個強烈對比。經過十六年的冬眠,國泰終於可在12月重飛上海。不過,時移世易,今時今日國泰復飛上海與否,對消費者都沒有太大分別─2003年國泰復飛北京所帶來的大減價,只可在記憶中回味。

  2003年年底,筆者受惠於國泰北京團大減價,與家人暢遊京城。國泰復飛北京,推出廉價機票招徠,刺激了港龍還擊,鷸蚌相爭,遊人得利,四日三夜的北京旅遊團,團費一度低至一千二百元、一千三百元;即使聖誕旺季,金額亦不超過二千元。

  三年後的今天,國泰終於再下一城,於12月1日開始復飛上海。不過,此一時彼一時,今時今日的港龍已是國泰旗下的一家公司,國泰再也不用減價招客,筆者向相熟的旅行社查詢往上海的機票會否有優惠,得到的答案是:「不要說笑了!」就算國泰上月復飛上海,但香港往返上海的票價都已「穩如泰山」。

  筆者過去曾經振振有詞的說國泰收購港龍不會造成壟斷局面,因為兩者經營的航線重疊甚少,而且尚有其他航空公司確保市場競爭;但是今日面對北京與上海航班安排的天壤之別,作為消費者,實在不是味兒。